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学子风采 > 正文
学子风采

马背上的医生(成长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16:47 来源:团委 (阅读量: )

张欢欢

“写写张欢欢吧!”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位志愿者不约而同地对我们说。

“一个小女孩,挺不容易的!”有人加上一句。

于是,一个叫张欢欢的女大学生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昆仑山之北,有个叫一牧场的地方,听上去挺美的,谁又能想象出那里三面沙漠、一面群山的荒凉?位于兵团最南端的和田市兵团十四师牧场医院,这就是张欢欢工作了一年多的地方。

那是2003年9月,张欢欢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毕业了,顺利地与一家不错的中医院签好了协议。有一份安定的工作,离家也不远,可以常常回家照顾自幼残疾的母亲,但是当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学校开始宣传时,张欢欢有了去西部的愿望。

坐了40多个小时火车,来到了乌鲁木齐,又换火车坐汽车,来到了一牧场。一牧场天气干燥,这对8岁就患上鼻炎的张欢欢来说,是件很难忍受的事。从她来到这儿以后,鼻子就开始出血、疼痛。一直挨到牧场开始下雪,空气变得湿润了,她的鼻子才慢慢好了起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冬天,一牧场没有新鲜蔬菜吃,每天都吃地窖里存放的土豆,当地人都严重缺乏维生素,张欢欢也不例外,开始是口干唇裂,后来口腔里的溃疡不断,医院里又没有维生素。困难接踵而至,这些都没有难倒张欢欢,但是语言不通却令她不安。一牧场是个典型的民族聚集地,第一天早上查房时,张欢欢跟在其他医生后边,什么也听不懂。接诊病人,询问病史病情是件来不得一丝马虎的事情,每次询问病情病史,张欢欢都要请其他医生或护士翻译。为了尽快适应环境,准确掌握患者病史,张欢欢决定用闲暇时间刻苦学习维语。她经常向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请教,几个月之后,查房或接诊时已经能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

短暂的适应之后,张欢欢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羊群人工受精期间,为了了解民风,了解周围环境及掌握牧民的生活、身体健康情况,她决定到山上去体验生活,此时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雪,很多好心人都劝她:“山上太冷了,你还是别去了,骑骆驼那么长时间,人的腿都会冻掉呢,还是等明年夏天草场漂亮的时候再去吧。”可是她却觉得,等到明年夏天哪里会领略到冬天里牧民的生活状况及身体情况,更何况冬天是疾病的多发季节,就这样,张欢欢骑了4个小时的骆驼和3个小时的马来到牧二连。

在山上的这些日子里,张欢欢无意中发现了许多中草药,便萌发了在一牧场医院组建中医康复科的念头。

康复科终于在今年2月建成了,既填补了一牧场医院多年来的一项空白,又为乡亲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为中医扩大了影响,让这穷乡僻壤里的人们见到了这门古老而又正在被现代人崇尚的自然科学。医院从前没有中医,自然也就没有中药了,可是昆仑山上遍地都是中草药,不能让这些药在山上白白浪费掉了,张欢欢约了同在十四师服务的校友在适宜的季节,骑马上山采药去,回来后自己炮制、加工,用这些药来为牧民治病。

对于牧场的病人,只要有人需要她,她定会在第一时间赶到。郭朝阳是一牧场仅剩的一名老革命了。在南征北战中,他患上了严重的膝关节炎,行走很是困难,夜里寒气重,关节炎一旦发作起来,疼痛竟会让这个饱受战争苦难的老人抱着腿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腿疼不能行走,无法去医院治疗怎么办?张欢欢利用业余时间登门为老人治疗,经过详细的诊断、选定穴位为老人针灸,第二天疼痛减轻,第三天膝关节周围消肿了许多,第四天疼痛范围就缩小了很多……第七天疼痛全部消失,后又巩固治疗3天,至今再未发作。

三四月份是牧场产羔期,这一时期是关系牧场人一年收入的关键时刻,张欢欢主动请缨上山“接产护羔”,为牧民诊治疾病。山上工作很辛苦:住地窝子,没有电,手机没有信号;羊群与羊群之间相隔很远,有时来回十几公里都靠步行;下雪天山上紫外线很强,照在雪地上,刺得眼无法睁开,进到屋里很久都看不清东西。记得有一次刮大风,风夹着羊粪朝张欢欢的嘴巴砸来,她赶紧一转身,羊粪不偏不斜砸在后脑勺上,衣服里都是。

在山上这段时间,除了为牧民治病,张欢欢抽空向牧民讲授基本的卫生常识,还义务为牧场人传授陈氏太极拳。张欢欢操着一口拗口的维语加上手势很快就和牧民打成一片,用针灸、推拿、拔罐为乡亲治疗疾病,渐渐地,当地的牧民都知道有位汉族女医生。有一回,张欢欢去阿克苏办事,几个牧民以为她要调到外地,拉着张欢欢的手说:“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有水平、肯上山为我们治病的好医生,你可不能走了呀!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3日 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