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师者风范

百万里躬耕探索书写大爱篇章 十五载初心不改 守抗艾事业——徐立然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0日 09:40 来源:宣传部理论科 (阅读量: )

徐立然,医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科技工作者。

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 ,它就像一头难以驯服的恶魔,危害和吞噬着人类的健康。可就当人们对艾滋病心怀恐惧,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医生却背负重任逆行而上,把艾滋病防治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十五年矢志不悔扑身于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践行我国“四免一关怀”救助艾滋病的方针政策,以每年平均10万公里的行程踏遍了艾滋病高发地区的20多个县(区)、100余个乡镇、500多个村庄,为6150名艾滋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构建起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组织管理网络、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救治构架和多方互动工作机制,创立了基于中医辨证施治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为艾滋病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立然教授。

一、从SARS到艾滋病,每一次战场转换都是临危受命

2003年,中原大地刚刚经历了一场由SARS病毒造成的疫病侵袭。作为刚刚参加完抗击非典任务的徐立然教授尚未卸下重负,另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随之下达。河南省卫计委(原河南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鉴于徐立然教授在应用中医药技术防控SARS疫情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决定委以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负责人的重任。

2003年前后,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却由于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和特效药物,那些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和群体一时间被无限的恐惧与绝望所笼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艾滋病已然是洪水猛兽,人人谈艾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徐立然教授的家属亲友得知他业务重心的转变,一时间在心理上不能理解和接受,认为放弃当前优越舒适的省城大医院环境,到偏远乡村去研究一个危险性极大的恶性传染病是不可思议的做法。可徐立然教授却说,“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疫情就是战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做为白衣战士应当冲锋向前,这是职责使然。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就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的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这样,徐立然教授在亲友们关切而担心的目光中,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项充满挑战性的事业,一干就是十五年!

 

二、躬行实践,用脚步践行国家“四免一关怀”,他是艾滋病人的守护者

责任攸关,使命重大,面对艾滋病这样一个世界难题,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徐立然教授苦苦思索。既然一切充满未知和挑战,那就躬行实践钩深极奥吧!

为了获得大量的临证数据,掌握艾滋病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徐立然教授深入艾滋病高发区,深入边远农村和山区,深入简陋的病房和卫生院,深入艾滋病人家中一一走访、调研、诊治。因为艾滋病是一个极为隐晦和敏感的话题,徐立然教授起初的调研工作举步维艰,有时候千里迢迢到达某个地区,却受到多方面的阻力,甚至“找”不到一个艾滋病患者,即便是艾滋病患者本人,也不愿主动就诊暴露自己。

为此,徐立然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走村串户一个一个地做沟通工作,让基层群众通晓艾滋病的现状和危害,讲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依从性教育,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寻找希望,提出管理要求,有时候甚至是“软磨硬泡”……徐立然教授以这种铁杵磨针的精神,用三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当时的艾滋病高发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人群体库,研究了中医证侯演变规律,为制定治疗措施和方案路径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他们面对面与艾滋病患者切肤交流,用中医药方法给艾滋病人施以辨证救治,把煎煮好的中药汤剂送到病人床前,将党和国家的关怀救治落实到病人家中,用医生的职业精神和坚毅脚步,践行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让濒临绝望的病患群体感受到阳光的照耀与温暖。

在长期的诊疗工作中,徐立然教授用真诚的付出与基层群众建立了淳朴而深厚的友谊,融化了艾滋病患者群体心灵的坚冰,更成了他们眼中生的希望。每次徐立然教授的车驶入村里,乡亲们都高兴地说这是徐医生下来救人的。每到一个地方,艾滋病患者都不约而同地送上自己种的白菜、萝卜、红薯……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2006年的一天,徐立然教授带队深入确山县一个山村救治艾滋病患者,当时天降大雨山路泥泞,徐立然教授所乘坐的车辆陷入泥坑无法前行。当地一位村民得知情况后,迅速召集来七八十来个村民。在没有拖车的情况下,一辆2吨左右的越野车硬是被村民齐心协力用肩膀扛了出来!

 

三、突发车祸,病床上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救治一个个满怀期待的病人,为了充实一串串科研数据,徐立然教授经常以车为家,奔波在路上,2008年11月,在前往鄢陵县的高速途中,徐立然教授所乘坐的车辆突发车祸,导致他当场昏迷不醒,头部、眼睛、耳朵、鼻子等部位大量出血,颈椎、腰椎、肋骨骨折, 尤其是盆骨粉碎性骨折!

幸亏项目组的同行车辆紧跟其后,随行的医务人员紧急采取医疗处置,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医院抢救,这才搏得了生的希望。当他苏醒后,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伤情,而是防治艾滋病这项未尽的事业。“完了!完了!这下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艾滋病的药物研发、体系建立、方案完善……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病床上的徐立然教授想到这些,就有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沮丧和不甘。他祈祷上天能再给他些时间,让他有机会能完成这些牵挂的使命。

正是由于这份初心和执着,令他生的意念无比强烈。经过三天的抢救,徐立然教授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当他略有好转,就不顾身体伤痛立即投入到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工作。虽然因骨折导致身躯不能动了,但双手还可以活动,在病床上放一台笔记本电脑,在窗户前挂一个白色床单代替投影幕布……就这样徐立然教授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宣布立项的那天,徐立然教授是坐着轮椅、拄着双拐领取任务书的。同事们都开玩笑说,“国家这么大的一个科研项目,竟然被一个‘残疾人’领走了”。

 

为什么不能等一等、缓一缓?徐立然教授回答说,国家等不起,病人等不起!一个带着使命和责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发令枪一响就要拼命往前冲,没有理由放慢速度。

四、上下求索,为患者带来生机,为防治艾滋病开辟一条中医药的新路

当时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型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治疗药物,徐立然教授所面对的境况是一片空白。但疾病已进入高发期,时间刻不容缓!为了尽快找到救治办法,徐立然教授白天走访调研,为患者诊断治疗,晚上挑灯夜战查阅文献,精研古方,和团队的专家探讨治疗方案,每一步都走得极为细致和小心,期间几度经历用药后取得疗效时的振奋和无能为力时的失落。

尉氏县有一个朱姓患者,当徐立然教授来诊的时候,他已经发烧、消瘦、咳喘多日,身体溃烂,卧床不起,濒临死亡。徐立然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中药汤剂治疗,一星期后患者退烧了,接着咳嗽没有了。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用药,患者竟然挺过鬼门关,活了过来。

这是一则普通的中医药治疗起效的病例,对徐立然教授来说意义非凡,这说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找到了适合中医药特色的治疗路径。时至今日,这位患者依然存活,生活能够自理,还能下地干活儿。

随后,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一则则由危转安的病例证明了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截至目前,徐立然教授所率领的团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研究资料表明,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案进行临床实践,可有效地改善艾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不同程度地恢复劳动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病人的生命。

 

五、久久为功,创建独具特色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构架,构建基于中医辨证施治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疏理和摸索,徐立然教授的团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实施办法,构建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组织管理网络、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救治构架和多方互动工作机制,使党和国家的救治方针政策得以落实实施,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特别是在长期艾滋病临床治疗及科研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精研经典,广采众家之长,提出了艾滋病病机新观点,阐释了“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病机学说,创立了基于中医辨证施治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制定了中医药诊疗艾滋病的指南、方案、路径,建立了艾滋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等,构建了功能完善的系列科研平台和临床研究长效机制,促进了临床科研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寒暑易节,昼夜更替。十五年不辞辛劳,责任铭记在心,使命背负在肩,步履匆匆,逆风而行。为患者宵旰操劳,爱意驱散阴霾,原野再现新绿。徐立然教授和他的团队十五年如一日,长期奔波于边远山区和农村,开展对艾滋病的研究和探索,用中医药给艾滋病人以重生,为我国防治艾滋病做出了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践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初心。